音乐杂谈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音乐杂谈 > [音乐杂谈] 上古音乐——发展史(三)

[音乐杂谈] 上古音乐——发展史(三)

时间:2015-04-20  2015-04-20  音乐杂谈  手机阅读

   

      商代乐舞,流行于后代并见于古代史书的有《桑林》和《劐》(“劐”去“刂”加“氵”)。“桑林”本是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性质与祭“社”(土地神)同。直到春秋的墨子时代(约公元前5世纪),“桑林”仍是万人瞩目的盛大祭祀活动。“桑林”之祭所用的乐舞,也就沿用其祭名,称为《桑林》了。《庄子·养生主第三》曾用十分流畅的笔调描写过庖丁解牛时的动作、节奏、音响“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据其间接描述我们不难知道,《桑林》乐舞既强而有力,又轻捷灵巧,而且音乐震撼人心。
  
      《劐》(“劐”去“刂”加“氵”)在周代被用来祭祀周的先母姜,其内容应与这一祭祀性质有关。我们知道商也有一位先母,名叫简狄,传说简狄在水边洗浴时,遇见玄鸟下蛋,简狄吞下了玄鸟蛋,便生下了商的祖先契。所以《诗经·商颂》说:“天生玄鸟,降而生商。”看来玄鸟是商的图腾。“劐”(“劐”去“刂”加“氵”)字的甲骨文字形即是一短尾鸟(隹),两边加上水滴,与玄鸟翔于水上正相符合。推断《劐》(“劐”去“刂”加“氵”)的内容应与简狄和玄鸟的故事有关。惟其如此,周代才会用它来祭先母姜。
  
       除传世文献外,甲骨文中也记录有一些祭祀乐舞,但过于简略,很难详考。例如《雩》,我们只知道它是求雨的祭祀性乐舞,而且从古代汉字的结构规律可推断,它是一种规模很大的乐舞,因为古代汉字中凡是以“于”这个符号表示读音的字,其词义差不多都含有“大”的意思。
  
      商代音乐发展水平之高,从乐器上也可窥知一二。夏代音乐虽较原始时期有了明显提高,但夏代乐器,从相当于夏的时间和地点的出土物来看,无论品种和质量,都还没有在原始乐器的基础上得到大幅度提高(希望这不会是因为至今的出土物尚不具有代表性而产生的误断)。商代的乐器却已十分神气,可算是“有声有色”的了。

  
   
  

「上古音乐——发展史(三)」相关文章

1. [音乐杂谈] 上古音乐——发展史(三)

2. [音乐杂谈] 近古音乐——发展史(三)

3. [音乐杂谈] 中古音乐——发展史(三)

4. [音乐杂谈] 上古音乐——发展史(四)

5. [音乐杂谈] 上古音乐——发展史(七)

6. [音乐杂谈] 上古音乐——发展史(十一)

7. [音乐杂谈] 上古音乐——发展史(十)

8. [音乐杂谈] 上古音乐——发展史(九)

9. [音乐杂谈] 上古音乐——发展史(六)

10. [音乐杂谈] 上古音乐——发展史(二)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11274.html

「上古音乐——发展史(三)」相关内容

「上古音乐——发展史(三)」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