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程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古筝教程 > [古筝教程] 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

[古筝教程] 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

时间:2015-06-02  2015-06-02  古筝教程  手机阅读
一、故乡的筝
     
     我的家乡鲁西南,是山东有名的“古筝之乡”、“唢呐之乡”、“曲艺之乡”、“戏剧之乡”,其中以古筝尤为引人注目。
     
     家乡的筝一般是长五尺左右,装饰简朴,造形不一,有十五弦、十七弦之分。筝所用的弦有三种,即老弦、二弦、子弦,均为丝弦。但也有只用老弦和子弦的筝,如十五弦筝,其配弦为老弦七根,子弦八根,俗称“七老八少”。早先弹筝都用天然指甲,以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拨弦,左手按、滑、颤、揉。
     
     故乡流传的古筝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琴书伴奏和曲牌演奏等。   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   在民间长期流传的独奏、合奏曲都有着严格的格式,每曲分为八个乐句,每句八拍,唯第五句多四拍,这样全曲就有六十八拍,俗称“六八板”。据说这种“六八”格式是根据所谓的“天干地支加八卦”而定的,不准随便增长和缩短。这些曲子以板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来标记乐曲的速度。如《汉宫秋月》,标为“大板第一”,即表示这是一首慢板曲;《昭君怨》标为“大板第二”即表示其速度中慢;又如《鸿雁捎书》标明“大板第三”即为中速;再如《琴韵》标注“大板第四”即表示其为快板曲。六八板的曲是山东筝曲的精华,艺术性强,即可以单独演奏一曲,也可以按板序连起来演奏,因此也算之为“套曲”。
     
     合奏曲的演奏是用筝、琵琶、扬琴、奚琴(奚琴名称,见《乐府新声》八三年第一期赵玉斋“鲁筝老八板传统流派乐曲研究”一文,当地也称如意勾、胡琴。)四种乐器组成。但筝在合奏中始终处于突出的地位,故民间有“无筝不成乐”之说。合奏中各乐器演奏的曲谱并不相同,由于各曲均为“六八”板,且板序相应,因此各曲的长度、节拍、速度均能很好的吻合。我幼年学筝过程中,常见到老一辈艺人们合奏。对于这种合奏,俗称“碰八板”“对流水”“对八板”。
     
     我在幼年曾看到老一辈艺人张念胜、张为亭、马义温、石登岩四人分别演奏古筝、扬琴、奚琴、琵琶的碰八板。
     
     至于这些曲子的来源传说不一,有的传说这些曲子是汉代就有的,因为有不少乐曲是描写汉代宫廷内外事物的,如《汉宫秋月》《昭君怨》等,但如《红娘巧辩》这些曲子则是由后人根据前谱的规格加以续写的。还一种传说是神仙编写的曲子。
     
     乐器大板第一大板第二大板第三
     
     古筝汉宫秋月昭君怨鸿雁捎书莺转黄鹏
     
     扬琴满州乐满州词天下同天下同
     
     奚琴丹西牌满州词鸿雁捎书鸿雁捎书
     
     琵琶满州乐满州词夜撞金钟夜撞金钟
     
     乐器第四大板
     
     古筝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
     
     扬琴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高山流水
     
     奚琴红娘巧辩红娘巧辩红娘巧辩红娘巧辩
     
     琵琶銮凤齐鸣銮凤齐鸣銮凤齐鸣銮凤齐鸣
     
     故乡流传的这些传统筝曲,无疑是人民群众创作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得到民间艺人的加工和发展,后来大胆地把筝这件古老的乐器运用到当地的山东琴书中去,因而山东民间流传的筝谱中还有不少是琴书唱腔曲牌改编而成的筝曲,如《凤翔歌》、《叠断桥》、《双叠翠》、《上河调》、《满江红》等,这些曲调都配有一定的词,是可以演唱的;另有一些板头曲(也就是前奏或间奏曲,或叫“小八板”,“小板”),其主要曲子有《天下同》、《搌尘》、《过街牌》、《降香牌》等。
     
     黎帮荣老师是郓城县黎同庄人,生活在清末民初,郓城地区的古筝曲谱大都是他传谱的,他是山东筝派的杰出人物。山东筝派的许多著名人物如张为沼、黎连俊、张为台、张念胜、樊西雨,黄怀德均出自他的门下。
     
     郓城地区能够成为山东的古筝之乡,除这些历史的原因外,地方上的音乐组织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郓城地区常见的民间音乐组织是所谓“打平户”(即在约定的日期,各村各庄的民间乐手、艺人们自带乐器和干粮,在约定的地点聚会,带来的干粮一般都收集后再均分,“打平户”也就是费用均摊的意思)。开始一般都演奏琴书音乐,往往是全村的人都来听。等到合奏起大板套曲时,听的人就比较少了,一般都剩下些音乐爱好者,但此时也正是民间艺人互相学习,切磋技艺的好机会。传统的大板筝曲也就是这样得以流传,“打平户”这种民间音乐活动,在古筝流传的过程中,对传播、发展古筝音乐起过重要作用。
     
     除“打平户”这种经常性的音乐活动外,民间艺人为养家糊口,就常常结成各种临时性的结社组织,如:“东鲁雅乐团”等,进行收费演出。但遗憾的是,由于当地艺人们的文化水平一般较低,这些组织的活动因而都未能付诸文字记载。
  
     二、我的童年
     
     郓城以前是个穷地方。那里大都是沙碱地,解放前,水、旱、兵、虫灾害不断发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一年中常有多半年要靠外出讨饭为生。弹筝卖艺实际上也是一种乞讨。
     
     我一九一八年出生于郓城高庄。自幼丧母。在我记事时即由祖父高广思,叔父高继贤教我弹筝、打扬琴、唱琴书,为的是多学一种本领,多一条生路。祖父、叔父都是当地有名的弹筝高手,高庄也是这一带有名的“戏疙瘩”,会唱、会奏的人很多,几乎每天晚上聚集在一起演唱演奏。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听,常常是听到深夜,人们都散去了我才回家去睡。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我对古筝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六岁时,祖父送我去学堂上学,当时叫念“洋书”,以区别于私塾。我读到第七册时,便因家境贫寒不得不休学。但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学得了基础文化知识,为以后学习古筝打下了基础。
     
     从十岁开始,我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但对于古筝我也是更加入迷了,一有空闲就缠着祖父、叔父学筝,白天下地劳动,晚上摸黑练琴,当时学习是很苦的,每天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时常是饥饿的折磨,教授方法也很死板。那时学乐曲全靠死记硬背,谱子要背下来,指法要记下来,表情也要求记住。老师在教的时候是很严格的,要求一板一式都不能走样。我常常是一面干着农活,一面想着昨天才学会的曲子,口中还不停地念着“工尺尺上合”。常是锄草锄掉了庄稼苗,喂牲口却把料倒在了水缸里。有一次我去井上打水,走到井台上才发现手里提的不是水桶,而是个筐子,就这样,我很快学会了当地流行的琴书曲牌筝曲,能够用筝为琴书伴奏了。
     
     但我并没有为此而满足,接下来我就开始学习山东大板套曲。那时高庄也有会演奏大板套曲的,但不甚精,弹法各异。当时郓城一带就数张为沼会的大板曲子多,也数他弹的好,我经同庄的高克奇介绍跟他学习大板曲。张为沼老师家住郓城县西南的张坑,离我家约有二十五里远,我常在下午忙完农活后去他那里,要天黑才能到,学筝直到半夜。天长日久,疲劳过度,曾有一次我走到自己家门口粪坑里都不知觉,直睡到被人唤起。当时我学筝已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无论风雨冬夏,从不间断。
     
     我的家乡是黄汛区,经常有水旱灾荒,群众中流行的习惯是只要遇到灾年,艺人琴友之间就相互接济难友,轮流安排在各家食宿,并利用这个机会相互伟艺。
     
     就这样,我跟张为沼老师学了三年古筝。
     
     记得有一年,黄河堤开了口子,洪水把张坑淹了,高庄因有一条大土坝挡着而没有进水,我和高克奇两人摇着条小船,将张为沼一家三口接到高家住下,从此我向他学习就更方便了,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学上一段时间。有时唱唱琴书,张为沼老师嗓音不好,不大爱唱,这时总是他和我弹筝伴奏。因为大家兴致很高,一唱就是半夜,等他们散走了,我再跟张老师学筝曲,常学到深夜两、三点钟才罢休,回屋后还怕学的东西忘了,就摸黑再练习一会以加深记忆,不觉练到鸡叫,稍打个盹儿,就得起身下地干活去了。
     
     由于当时本地的人们喜爱弹筝、听筝,因此每年常有筝演奏的聚会,也叫比赛会。这是民间自发而起的相互学习、交流、娱乐的集会,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可观的。在郓城城北的张庄,曾有一次最盛大的比赛会,竟连续开了七天七夜。我也参加了这次盛会。人们全象着了迷似的,一星期都没怎么休息,昼夜轮流表演,连唱加弹,有的弹完往凳子上一坐就睡着了。这一时期我基本上将当地流传的大板套曲学会了。张为沼老师性格稳重,不大爱说话,弹起筝来总是凝神屏气,他右手功夫到家,发音明晰清脆。他的演奏风度对我影响很大。
     
     张为沼老师解放后曾在中央音院教授古筝,还曾在荷
     
     三、投师、访友、谋生
     
     我跟张为沼老师学习了三年,受益非浅,技艺提高很快。每逢荒年或青黄不接的季节,都有人来邀我一同外出卖艺、讨饭。那时学筝不仅是为了艺术,更重要的是为了谋生。在荒年时常有些民间艺人带上乐器,远走他乡,四处卖艺,走村串街,求一口饭吃。几年中我先后按触了一些较有名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不但跟他们学艺,也学习一些生活知识。在这些人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为台老师和黄怀德老师。
     
     张为台老师是张为沼的亲哥。年轻时因生活困难下了关东。“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生活不下去,又回到了家乡,他文化水平较高,见识广,对乐曲理解也较深。他演奏的颤音最为出色,如潺潺流水,十分优美动听。他还善于演奏琵琶。但他跟张为沼老师一样,不太爱唱琴书。
     
     黄怀德德老师是个急性子,说话快而干脆。弹筝姿势也很特别,总是站着弹,从来不坐下,常是弹一晚上都不说累,他说站着才使得上劲。曾有一次他站着弹了三昼夜,还兴致勃勃地说:“这才过瘾!”他的演奏富有气势,出音洪亮、干净,右手力度强,有时竟能弹得把码子带起来。他对筝非常入迷,有一次,我和他在五关集遇到几位同行,议论起弹筝,越说越投机,当时我们俩是路过,没有带乐器,傍晚弹奏起筝来,他用别人的筝嫌不顺手,就立即动身回家去取自己的乐器。五关集到他家黄柚有十多里地,他一路小跑回到家中,抱起筝就走,当时他爱人才去世不久,小孩才六七岁,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害怕,就拉住他的衣服要跟他去,他也顾不得这些,把孩子推回屋里,反锁了门就一路小跑回来。等他到了五关集,已是汗流浃背,衣服都湿透了,可他也不休息一下,架起筝,站在那里就弹了起来,他一弹筝就把一切都忘了。
     
     在这一时期,我还断断续续地跟张念胜、黎连俊等老师学过筝和扬琴。他们的演奏各有特色。张念胜老师左右用功夫到家,人们都说他是文武双全,套曲的曲牌会的最多,在这些老人中算是弹的较出色的。黎连俊老师比较文雅,弹曲子比较细腻。他们不但精于弹筝,对琵琶、扬琴、胡琴等也都精通。他们所传的大板套曲,虽然风格各不相同,但曲谱和标题都一致,据他们说,这都是学自黎邦荣先生,他们还讲,黎邦荣先生的右手拇指小关节很灵活。因而我认为,黎邦荣老师传谱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
     
     在郓城地区,古筝名家除黎邦荣先生外,比较知名的要数王殿玉老师了。王殿玉老师字契尘,是个肓人。他对筝、古琴、二胡、三弦、坠胡、扬琴无一不精,人称“丝弦大王”、“丝弦圣手”。他虽是肓人,可弹筝却非常流利,调音极准。他演奏的曲子流利动听,音色优美。另外,他使用食指密摇奏法,丰富了山东筝的表现力。他还创制了一种乐器叫大擂琴,能模仿各种声音,鸡啼狗叫,百鸟争鸣可发自弦上。他还能用擂琴演奏京剧唱腔,象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和砚秋等人的著名唱腔都能模仿得非常逼真,甚至唱腔中的道白、锣鼓、武打脚步、哭声笑语都历历可辨,惟妙惟肖,使许多听众为之倾倒。
     
     一九三五年,王殿玉老师由外地回乡,听别人说我的筝弹的不错,就差人拿着他的名片到高庄请我去想见。他听我弹了几首古曲后,便称赞我弹的很有功夫,有发展前途,然后问我愿不愿意跟他学习,我当然很高兴,当即拜他为师。王殿玉老师待青年人非常热情,只要是来求教的,他都耐心帮助、指教。他对学生要求很严,从不轻易赞扬,总是要求再练。王殿玉先生还先后收下了韩风田、赵玉斋、张为沼、高克奇等,师徒一起在郓城和邻近的几个县开了几次演奏会。演出的节目一般都是山东大板套曲合奏。王殿玉老师操胡琴,我弹筝,玉斋打扬琴,韩风田拉坠胡。由于王殿玉老师自己是个肓人,所以在救济时往往对肓人格外照顾。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和学习,王殿玉老师热心民乐事业,积极扶持青年人的精神使我终生难忘。王殿玉老师是我投身艺术生涯的引路人。
     
     次年,王殿玉老师要到上海等地演出,我因为家庭拖累没有能跟随。
     
     一九四二年,王殿玉老师从南方演出归来。当时山东正处于日伪统治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时王殿玉老师已经很出名,他想要尽自己的能力来帮助贫苦农民,于是他组织一些家乡的民间艺人,成立了“东鲁雅乐团”,王殿玉老师为团长,增加的人有赵永和、郑西培、我、赵玉斋、韩风田等。当时还发了成立宣言,表明其宗旨是救济民众,扶持地方上的教育事业。先在郓城县的文庙里演奏了几场。后以又到曲阜、济宁、兖州等地演出。王殿玉老师演出收入的一部分拿来办了个“冬赈”,救济穷人;另一部分捐给了当地的中小学校。当时,各界人士对王殿玉老师的义举非常赞扬,所到之处都主动给于协助。当我们一行数人到巨野县演出时,还有人请我们合影留念,这张照片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在这一时期,我们还被邀请到曲阜参加祭孔活动。在祭礼演出时仍是王老师的胡琴,我弹古筝,玉斋的扬琴,风田的胡琴,郑西培打板,演奏曲目是《汉宫秋月》、《昭君怨》、《琴韵》、《风摆翠竹》等组成的山东古乐大板套曲。
     
     一九四六年,抗日战争胜利了,随后郓城也解放了。人民翻身作了主人,群众高兴地唱起了琴书,家乡一片欢腾。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从此也获得了新生。
     
     家乡解放后,王殿玉老师非常激动,他在郓城组织了几场义演以示庆贺,还到各处去慰问解放军,我也参加了这些活动。
  
     四、参军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工作非常重视,在建国初期即组织了郓城县古筝比赛,在比赛中,我的古筝独奏获得了一等奖。
     
     一九五四年春,王殿玉老师邀我去天津演出,从此,我随师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在北京演出时,王殿玉老师、张为沼老师和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山东大板套曲,并灌制了唱片,(快转唱片,第一面标题是“高山流水”,第二面是“风摆翠竹”)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趣事:电台想要录音,而王老师却不大愿意录,觉得只是将音录下来,人们只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演奏,会不会使乐曲有所减色。我们就对他说这是给后人留下艺术等等,经动员,王老师才同意,当时录音是张为沼老师打扬琴,王殿玉老师拉胡琴,我弹筝,录制的曲目还有《汉宫秋月》、《高山流水》等,王老师还录制了擂琴拉戏,有《凤还巢》、《八大锤》、《笙、笛、管》合奏。这些节目播出后,各方面反映甚佳,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随后,我们在北京演出了几场音乐会,王殿玉老师的大擂拉戏最受欢迎。王老师不但能模仿拉传统的四大名旦的唱腔,而且能很快地接受新东西,当时评剧《刘巧儿》刚上演,他就用大擂拉新凤霞在《刘巧儿》一剧中的唱腔,轰动了整个北京城。王殿玉老师的耳力及音乐记忆力亦是甚强的,有一次外宾看他演出,听了他精湛的擂琴演奏,乐得哈哈大笑,非要再听一曲,王老师竟将他们刚才的笑声、语音从弦上模仿了出来,使之大为震惊,赞不绝口。
     
     一九五五年,中央音乐学院要开设古筝课,缺教师。王殿玉老师就向学部领导推荐了我。学院的领导找我谈了话,又听了我的演奏,说研究一下就决定。就在这个时候,总政文工团出国归来到天津汇报演出,文工团的领导听人说我的筝弹得不错,就来听我演奏了几首曲子,他们当即问我是否愿意参加部队的文艺工作,我欣然答应。部队的同志办事很干脆,要我立刻跟他们去北京办理入伍手续。从此,我这个旧社会的讨饭艺人成了一名解放军文艺工作者。同时,我也在中央音乐学院兼一个时期的课。
     
     参军不久,就碰上了全国第一届音乐周,这是建国以来,党和人民对音乐工作者的一次盛大检阅。在这次全国性的音乐活动中,我又以自己改编的山东筝曲《高山流水》获得了创作、演奏一等奖。
     
     在总政文工团工作了两年多,这期间曾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演出活动,记得在一九五六年国庆前夕,我们在中南海演出,晚会结束时,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走到台上,和我们一一握手,总理当时指示我们说:中国的民族音乐内容很丰富,要作好继承发扬工作,要古为今用。当时我紧紧握住总理的手,使劲地点头。这一时期,我正热心于整理改编古曲的工作,《凤翔歌变奏》、《天下同变奏》、《高山流水》等都是那一时期的成果,由于这些筝曲古朴清秀,韵味高雅,因而连演不衰,很受群众欢迎。
  

「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相关文章

1. [古筝教程] 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

2. [演出资讯] 琴韵天声-京胡名家燕守平艺术生涯60年音乐会

3. [埙名曲] 赛马(艺术生涯空谷埙演奏)

4. [古筝教程] 古筝给了我第二次艺术生命

5. [行业动态] 关于举办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暨中国古筝艺术学术第七次交流会的预备通知

6. [五弦琴名曲] 牛人教你怎么给古筝更换琴弦 妈妈再也不用为我的古筝断弦、换弦而烦恼了

7. [古琴名曲] 古筝名曲_古筝入门_古筝教学视频全集_浏阳河古筝_古筝和古琴学那个好呢_古筝筝码定位图_古筝一级曲谱小剪剪花

8. [古琴名曲] 古筝十大名曲__古筝入门_古筝教学视频全集_黔中赋古筝怎样调_古琴古筝协会_全国古筝演奏考级作品曲集第二套第七级_古筝自动调音器

9. [古琴名曲] 古筝初学者_古筝入门_古筝教学视频全集_袁莎古筝名曲欣赏渔舟唱晚_古筝古琴_古筝 牧羊曲_年轮古筝简谱

10. [古琴名曲] 古筝名曲教学视频_古筝入门_古筝教学视频全集_古筝和古琴学那个好呢_焦窗夜雨古筝曲谱_学古筝有前途吗_弹古筝游戏下载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35519.html

「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相关内容

「回忆我的古筝艺术生涯」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