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程] 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
筝与琴都产生于两千年前,人们在其名字前都冠以“古”字。二者的发展轨迹却不同。琴很早就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从许键编著的《琴史初编》可以看出,自先秦以来,从琴家、琴曲、琴诗、琴论到传承历史,都有记载。古筝则不然,虽也有文人论筝之作,但从整体看,筝始终是作为民间乐器流传至今的。
约在上世纪初,全国形成南北两大筝派的格局。北派有河南派与山东派,南派有浙派、潮州派与客家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京传授筝乐的主要是河南派,流传于上海的主要是潮州派与浙派,流传于广州的主要是客家派。而筝乐发源地的陕西筝乐已经衰落。秦派筝乐的重新崛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1919年,蔡元培首聘山东诸城派琴家王璐到北京大学主教古琴、琵琶,是为中国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之开端。1948年郭缉光(曹正)由琵琶家程午加推荐,进入南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古筝,时仅半年,影响深远,开创了古筝艺术进入高等学府之先河。这时,刘天华的大弟子陈振铎在此执教二胡已多年了。
一、五十年代--古筝艺术为发展奠定基础
曹正曾谈到历史上“扬琴抑筝”,“重雅轻俗”的倾向。实际上,“雅俗”区别与社会地位的区别息息相关。琴人皆为“士”即封建社会的知识阶层,他们文化水平高,他们的音乐也就“雅”了。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筝乐就被称为“俗”了。艺术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艺术政策的重要内容。古筝在新中国获得新生乃历史之必然。
早在建国前的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时期,山东鱼台人张哲鸣就在此传授筝艺。曹正于1950年应聘到该校,在更名后的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前身)设立古筝专业。1953年经曹正举荐,山东赵玉斋到东北音专任教。此后全国高等音乐院校才相继设立古筝专业。1953年河南派曹东扶应音乐研究所之邀,赴京演奏录音,1954年到河南师专教授古筝。1955年中央音乐学院邀山东张为昭到校教授古筝。1956年再聘曹东扶执教。1956年浙江王巽之在上海音乐学院主持古筝教学。1956年潮州派苏文贤到沈阳音乐学院任教。1958年后受聘广州音专。1958年山东金灼南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古筝,后来受聘山东艺术学院。1959年客家派筝人罗九香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1960年曹东扶去四川音乐学院执教。曹正于1964年从沈阳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另有潮州派筝人郭鹰,山东派筝人高自成先后于1952年、1955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团、总政歌舞团任专职古筝演员。郭鹰同时在上海、南京、北京、天津、沈阳、西安各音乐院校兼职教学。高自成于1957年调西安音乐学院任教。至此,古筝艺术已全方位地进入专业音乐行列。
民间筝人进入高校后,他们深感自身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方面,赵玉斋是有代表性的,他以极大的毅力勤奋学习,将师傅口传的筝曲、擂琴曲两百余首整理成谱,同时学习音乐理论和西洋乐器。他学习钢琴的请求得到李劫夫校长的支持。他发现钢琴的演奏原理与古筝相似,试将钢琴的一些演奏技巧用于古筝演奏,将山东筝曲《老八板》改编成《四段锦》,在这首乐曲中采用了钢琴的和音方法,初试成功。他在《庆丰年》的创作中,又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全国音协主席吕骥给予了高度评价,音乐评论家李凌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古筝演奏革新者》的文章,认为“《庆丰年》的诞生,结束了古筝单手演奏的历史。为古筝演奏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后来,赵玉斋、曹正、高自成、韩廷贵等筝人都先后晋升为教授。
民间筝人没有“文人相轻”的习惯。高校的学术空气,促进了全国性的筝艺交流。各校或相互兼课,或相互借调。为筝艺热情奔走的曹正是个典型,几乎各地都有他的弟子。
1956年9月潮州派筝人苏文贤到沈阳音乐学院讲学,把南派筝艺带到北方。他与赵玉斋共同编辑有南北两派乐曲的筝曲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苏文贤向赵玉斋学习新的演奏技术,传为南北交流的佳话。
这一时期中,有几次重要的艺术活动,对古筝艺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1、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出席人数达3500人,历时月余。在音乐周期间,赵玉斋演出的《庆丰年》、高自成改编的山东筝曲《高山流水》获创作演奏一等奖。曹正、曹东扶、罗九香、刘天一、苏文贤等都参加了演出。总政歌舞团到中南海献演,演出结束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演员。通过他们精湛的演奏,加深了人们对古筝的理解,对各高校纷纷设置古筝专业不无影响。
2、1960年2月,中国音协邀请山东派筝家赵玉斋、高自成,广东汉乐客家筝人罗九香,河南派筝家曹东扶等五人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专场音乐会。吕骥邀请时在北京的音乐界知名人士观摩。演出后,由音乐史家杨荫浏主持座谈,大家一致认为: “真是一次古筝名家大会师”。中国音协将这次演出、座谈情况进行了报道,影响巨大。
3、1961年8月,在西安召开的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会议,讨论了各校的古筝教材,交流了教学经验,进行了学术研究。会期15天。全国筝家大都到会。有广州音专的罗九香、苏文贤;沈阳音乐学院的曹正、赵玉斋;四川音乐学院的曹东扶;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巽之;河南艺专的王省吾;西安音乐学院的高自成、周延甲。山东艺术学院金灼南因病未到会,送来教材。会议由曹正主持。会议对古筝教学的高、中、初级教材进行了规范,对弹奏指法进行了审定,进行了演出交流活动。人们发现山东、河南两省地域相联,民情相似,筝曲风格相近。后来,两派筝家联合编创了十首曲子,定名《鲁、豫大板套曲》。演奏时采用两台筝,一台奏山东乐曲,另一台奏河南乐曲。两台筝演奏的复调音乐,是一次成功的创新。可惜乐曲没有保留下来。
会议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巽之带来古筝教程以及浙派筝曲与演奏技法,得到与会者的赞许。对于用五线谱记谱的做法,也得到了代表们的肯定。其后三十年,阎爱华编著的第一部《线谱古筝教程》问世。王巽之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和实践,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等方面,起了示范作用。
老一辈的古筝艺术家,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做了大量踏实的基本建设工作,为古筝艺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成果在六十年代以后逐步显现出来。
二、六十年代初--第一批高校培养的古筝人才走向社会经过五十年代的耕耘,在六十年代前后,各高校古筝毕业生,先后走向社会,至“文革”前夕,各校培养出的古筝艺术专门人材约百余。他们较全面地掌握了中外音乐文化,特别是他们综合各派筝艺的优点,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他们一部分到专业演出团体,一部分留校,一部分到群众文化团体。从此,古筝艺术在更高层次上返回民间。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阶段。在这阶段中,高校停止招生,到处组织文艺宣传队,军队大招文艺兵,音乐上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大都被吸收进去,在此导向下,孩子们的家长纷纷谋师求教,广大古筝弹奏者大都参与了传播筝艺。虽然多数专业演出团体停止业务活动,但还有些演奏家继续演出活动,不仅钢琴家殷承宗、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在公演,刚进入专业团体的古筝演奏家项斯华、张燕燕等也都在从事演奏活动,王昌元的《战台风》几乎天天广播。高校恢复招生是1973年开始的,活跃在城乡的文艺骨干,于是有机会进入高校。他们经系统学习,八十年代初相继登上音乐舞台。如果把五十年代从事筝艺的人作为第一代,六十年代的高校毕业生中的筝人作为第二代,那么,八十年代的高校毕业生就是第三代筝人,其中已有人获得硕士学位。
三、八十年代学筝人数迅速增多 九十年代古筝热潮逐步形成第二代筝人,二十年后,已在影响一方。北京的邱大成、李婉芬,沈阳的尹其颖、阎俐,西安的周延甲,四川的何成育,广东的陈安华,武汉的丁伯苓,福建的焦金海,浙江的姜宝海、王刚强,南京的涂永梅,上海的何宝泉、孙文妍,以及专业演出团体中的潘妙兴、郭雪君、李贤德、王昌元、项斯华、范上娥、王莉、张燕燕、金振瑶等,都已成为各地古筝名家。
有人说,五十年代全国筝人不过千人。时过半个世纪,学筝人数已有几十万人。随着教育改革和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中音乐课比重增强,对古筝的需求不断增大,传授筝艺的部门大量出现,高校及附中、附小,普遍增加了招生名额,培养了一批少年儿童,他们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群众性古筝普及教育蓬勃发展。1992年由上海东方古筝研究会创始的古筝考级活动,逐渐推向了全国。确切的学筝人数很难统计,从每年考级人数连续成倍增长来看,学筝热潮令人振奋。
筝艺社团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1980年12月,由曹正倡议,首建“北京古筝研究会”,并亲任会长。还聘郭鹰、丁鸣任顾问,会员几乎遍及全国。九十年代初,会员达百余人,其理事遍及海内外。1983年徐州复建1949年曹正在徐州创建的“彭城筝社”,后改名为“徐州古筝研究会”。沛县组建“大风筝社”。1983年西安由高自成、周延甲倡议,组建了“西安秦筝学会”(后更名为“陕西秦筝学会”)。出版了学会会刊《秦筝》,对交流信息起了积极作用。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在豫、鲁、浙、粤等地相继建立了古筝研究学会。山东在筝乐之乡的郓城创建了“齐鲁古筝乐馆”,旨在从儿童开始培养古筝艺术接班人。随后,在山东音协指导下,成立了山东古筝研究会。在姜宝海、王刚强等人努力下,建立了杭州“武林筝社”及“武林筝研究室”。1996年成立“浙江省古筝研究会”。河南由梁毅夫与曹东扶的女儿曹桂芬为核心,建立了“中州古筝学会”。广东以陈安华为首建立了“广东汉乐古筝会”。潮州、澄海地区成立了“澄海潮乐研究会”,于1993年专门举办了‘澄海县’93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并出了会议专刊。在赵玉斋率领下建立的“东北地区北国古筝学会”其实更早一些,并于1991年将开展群众性古筝学习活动较好的朝阳市命名为“古筝名城”,还举行了“中国古筝艺术研讨会”。历史名城扬州市在古筝家张弓的努力下,成为了古筝艺术普及较早的地区,并有南方古筝之乡的美称。作为潮州派和浙派活动中心的上海,成立了“东方古筝研究会”,南京建立了“金陵古梅筝馆”和“南京少儿古筝协会”。湖北建立了“楚天筝会”。台湾以古筝前辈梁在平为会长建立了“台北古筝研究会”等等,对指导古筝普及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余年间,对古筝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几件事,应特别予以说明。
1、北京古筝研究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在20余年中,对全国古筝艺术活动起了联络枢纽和指导中心的作用。全国各地古筝社团的组织活动都与他们的热情帮助相关。首倡古筝艺术“要从娃娃抓起”,对普及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1992年上海成立“东方古筝研究会”,名誉会长为上海音乐学院江明惇院长,会长为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教授,会员基本上都是专业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和作曲家,还有海外港台的古筝家。研究方向着重于提高。首届年会充分体现这一点--研究了高校的四年制教学大纲,对筝曲创作及演奏技法进行了学术探讨,首次拟定古筝考级章程。实践证明,普及与提高是相互促进的。
2、扬州自1986至2000年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对一种民族乐器进行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持续投入,为历史上所少有。第二届交流会还专门就“现代筝曲创作”进行了研讨,对新作品的不断涌现,起了促进作用。
3、1991年7月在辽宁朝阳市召开的“中国古筝家、传统筝曲交流研究会”,出席三百多人,以“敬业乐群,敬老尊贤,尊师重艺,奖掖后昆”为指导思想,提出“茫茫九派流中国,天下筝人是一家”。给赵玉斋、高自成、台湾梁在乎、马来西亚陈蕾士等人颁发“荣誉证书”。对有成就的年轻人授予“表扬证书”。
4、1993年的“中国古筝、潮乐艺术研讨会”,全国筝界名家大都应邀出席。潮州、澄海是著名的侨乡,潮筝、潮乐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东南亚流行很广。应邀出席的海外华侨及港台地区的筝人颇多,对扩大对外交流,把古筝推向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东南亚流行很广。应邀出席的海外华侨及港台地区的筝人颇多,对扩大对外交流,对古筝推向世界有其特殊的作用。
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性古筝比赛评奖活动、考级活动等都对形成古筝热起了推动作用。
所有以上活动都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中国音协的指导和文化部门密切合作下进行的。中国音协的老领导吕骥、孙慎、文化部老领导周巍峙、音协书记冯光钰等大都亲自到会指导,热情支持。
四、曲目创作与演奏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古筝演奏基本上是左手以润饰为主,取音为辅;右手以取音为主,润饰为辅;演奏技术相对稳定。从新中国成立,才进入了新的阶段。筝人进入高校,加速了筝人自身知识更新的进程。前述赵玉斋《庆丰年》首开先河,王巽之在《将军令》一曲中,创造了左手快四点的密集弹奏和右手长摇的手法,将右手弹出之音,从点发展成线。曹东扶《闹元宵》采用了大幅度的急速划弦,连续性托、劈及密摇相结合技法,与左手豫派筝的滑音、大颤融会贯通。
七十年代,出现了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战台风》用左手拇、食指捻压弦,右手摇指的扣摇手法以及快速点弹与扫摇手法的结合,使风声、雨声、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进而使用刮奏手法从筝码右边转到筝码左边的无序音高上,在协和与不协和的音响之间相互交替,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雪山春晓》在委婉动听的藏族音调中,运用了右手长摇结合左手大琶音分解和弦的手法,将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的自然景观与人民群众喜迎新春的崭新面貌展现了出来。表现龙梅、玉荣两位小英雄的筝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几乎汇集了以上所述各时期的古筝演奏技法,如表现流水动感的双手连贯琶音,左手按吟、右手长摇的马头琴的歌唱,左手的欢快节奏与右手活泼流畅的快四点旋律相结合,运用扫摇、快四点、双手连抹等技法表现暴风雨的来临。
八十年代的新作《侗族舞曲》、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天京抒怀》、 《木卡姆散序与舞曲》、 《茉莉芬芳》等都对古筝的表现能力有所丰富。练习曲也在向科学化发展,如《肖邦黑键练习曲》。快速演奏指法以及四指轮弹和以手腕为主的悬桩长摇法用于《井冈山上太阳红》、 《打虎上山》中,得到了令人振奋的效果。
九十年代以来,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 《黔中赋》的演奏以运用扎桩摇和悬桩摇的交替手法而成为亮点。加上左手轻压规定音区的琴码右侧弦,右手同时向上划弦的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木叶舞欢快、活泼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声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时期中,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增强了创新力度,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的色彩,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二度”的调式色彩,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如《幻想曲》 (王建民曲)、 《箜篌引》(庄曜曲)、 《溟山》 (王中山曲)等。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不同音区还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区演奏不同的调式色彩成为可能,既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偏离,又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回归。音程变化又为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不断达到过去做不到的创作意向的同时,人们逐步认识到,新的调式色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期内,更多的还是用五声音阶定弦法创作的筝曲,如《秦桑曲》、 《临安遗恨》、 《铁马吟》等等。 《秦桑曲》把握住了陕西派古筝善抒情的特点,充分发挥了“碗碗腔”音乐缠绵细腻、委婉迷人的表现力;以密集的摇指奏出自由的引子,在思念性的中板部分,采用秦筝传统的左手大指和中指、名指交替按滑筝弦的手法,恰到好处地奏出了带“徵调”的变徵和清角,生动地体现了秦地风格。二拍子与三拍子的交替出现,颇富咏叹性质,如泣如诉,亲切感人,细腻而生动地揭示了怀念亲人的复杂心情,乐曲后半段的快板,清晰利索,激情满怀,一气呵成。结束部分,左手连续上行琶音的五声音阶模进,横跨三个八度的宽阔音域,配合右手持续而清亮的高音摇指,由慢而快,弹奏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大有“一声长在耳,万恨重经心”之感。 《香山射鼓》取材于与唐代大曲有渊源关系的西安鼓乐,以《柳青娘》为基调,与《月儿高》、 《香山射鼓》等四首曲牌联缀而成,描绘了幽静的山谷,高耸的庙宇,虔诚的祈祷,深情低唱的音响画面。技法上保持了秦筝传统,也吸收了潮州特有的“勾搭”技巧。在长音摇奏由ff的强度渐弱到ppp时,作了一个短暂的休止,似乎寻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此曲在快速的双手演奏中,嘎然而止,好像仿效“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的唐代复终止式。 《临安遗恨》写的是岳飞被害这一千古遗恨,以宏大的结构,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与细腻的音乐语言,显示了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超常的表现力。在筝与钢琴的配合中,通过悲愤与哀怨,激情与温柔,跌宕起伏的对比,将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对命运的悲叹,对人生的领悟,对奸臣的愤慨,对戎马生涯的向往,对亲人的思念,对人民的鱼水之情,这一切综合而成的崇高意境深深地净化着听众的灵魂。 《铁马吟》一曲更多地运用了鲁派的传统技法。风格刚健而含蓄内在,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
古筝重奏作品的增多,说明人们注意到发挥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古筝琵琶二重奏《大浪淘沙》、 《水乡高歌》、 《春江花月夜》;古筝与高胡二重奏《渔舟唱晚》;古筝高胡三重奏《丰收之歌》;古筝二重奏《满江红》;古筝与蝶式筝二重奏《春之海》;古筝四重奏《采蘑菇的小姑娘》、《步步高》、筝合奏《丰收锣鼓》、 《瑶族舞曲》、 《伊犁河畔》、 《百花引》、 《拔根芦柴花》等等,基本上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建国以来的创作曲目,大体分属三个时期,五十年代为第一时期;六十一七十年代为第二时期,八十年代以后为第三时期。作者大体分属三种类型,一是老一辈古筝家,二是后来培养的古筝家,这两类作者的作品,传统性强,有创新,创新程度似有局限。第三类是专业作曲家,其作品最有创新力度,时代性强,也有传统韵味不足之嫌。2000年lO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国际比赛后,北京《音乐周报》11月16日发表题为《筝韵新声,人才辈出》的述评: “近年来古筝演奏艺术的进步,尤其是技巧发展迅速,演奏人才辈出,新作品层出不穷。” “筝界的演奏技术,演奏技巧已进入全新阶段”, “技高一筹的青年专业组,大多数选择的是九十年代至今,以快速为表现手段的新音乐风格的作品。这使得演奏新作品的选手成为快速技巧能力的比赛,”“当代筝曲的优美音色和个性特色,应该如何发展?筝曲的发展自五十年以代以来,一直走的是创新、发展的道路,而传统筝曲在传承与流派梳理方面的工作则较少。”文章确实切中肯綮。古筝艺术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实也该冷静地思考一些前进中产生的问题。
五、结束语
半个世纪的经验值得深思。成绩是巨大的,古筝艺术有了很大提高,“古筝”不“古”是一大好事。古筝在为新时代服务,古老的艺术焕发青春,古筝在提高指导下已相当普及。半个世纪来,前进步伐之大,超越过去二十个世纪。一批筝家走出国门,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挪威、阿联酋、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以及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区等地都有相当数量的古筝演奏家和爱好者。我们完全可以说,古筝艺术已经立于世界之林。值得思考的是,是否“有所得,也有所失”?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是指导古筝艺术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半个世纪以来古筝艺术的成就,就是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成绩是全体筝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新作品是推动古筝艺术进步的动力。正是新作品促进了演奏技术的发展。如果说,我们还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那既不是迷失了方向,也不是少花了力气。我以为,主要在于,对于创作古筝新作品这一任务而言,我们先天不足,而时间还没容许我们弥补这一不足。如果说,老一辈古筝家缺乏世界音乐文化的素养,年轻一代所缺乏的却正是老一代所擅长的。老一辈努力于学习新东西,这正启示我们,新的一代同样需要学习,以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充实艺术生命的活力。
如果说“创新不容许对于传统的偏离”,那就是说,其前提是不许创新。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观点。创新必然是对于传统的偏离。如果说“新作品的作者不注意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那也不符合事实。新的作品分明在寻我以为,第一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时代性,时代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应该是第一性的。考虑一切问题都应以此为出发点。毫无疑问,我们是为现代人民服务的,传统的韵味一定会有所失,一点不失,既不可能,也不应该。老腔老调的《将军令》不可能反映今天人民军队的精神面貌,“古为今用”绝不仅是聆听古曲而已。作品与时代同步是不容回避的要求。我们确实对传统掌握得还不够深透,还需要深入钻研,不仅如此,我们的音乐语言也还不够丰富。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得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份。……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掌握音乐语言与掌握文学语言在原理上应该是一致的。如果说,“在广泛深入地学习古今中外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更新更美的文化。”这是一条规律,那么,只要我们坚持下苦功夫,向群众、向外国人、向古人学习音乐语言,古筝艺术一定能实现“凤凰涅槃”式的新生--它的古老躯体将在火焰中化为永恒的历史记忆,新的凤凰将在火焰中诞生。
「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相关文章
2. [柳琴教程] 你了解柳琴的发展吗?解读柳琴艺术发展之轨迹
6. [行业动态] 2012年度中国音乐艺术发展报告(摘编)
「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相关内容
- [音乐杂谈]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之思考
- [行业动态] 关于举办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暨中国古筝艺术学术第七次交流会的预备通知
- [古琴名曲] 古筝名曲_古筝入门_古筝教学视频全集_浏阳河古筝_古筝和古琴学那个好呢_古筝筝码定位图_古筝一级曲谱小剪剪花
- [古琴名曲] 古筝十大名曲__古筝入门_古筝教学视频全集_黔中赋古筝怎样调_古琴古筝协会_全国古筝演奏考级作品曲集第二套第七级_古筝自动调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