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程

当前位置: 乐器圈 > 古筝教程 > [古筝教程] 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古筝教程] 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时间:2015-06-02  2015-06-02  古筝教程  手机阅读

  笔者痴情于筝史研究,拜读过一些有关触涉筝史一类文章,得益非浅。遗憾的是白玉微瑕,唯在谬误之处。有的出自古人笔下,有的出自名人之手,以讹传讹,影响甚大,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十三弦筝产生年代,众说纷纭,有的根据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以为“唐以后加十三弦”;有的则根据唐代诗文有十三弦筝的描述,以为十三弦筝始于唐。其实十三弦筝最早记载见之于《隋书·音乐志》列为二十件雅乐器之一。

  二、在研究筝的形制时,总要牵涉到筑的形制。因为《说文解字》《风俗通》等书,皆记载“筝鼓弦筑身”、“筝五弦筑身”。因此有人根据1976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的筑为依据。该筑系木制,就断定当时的筑是木制。殊不知这件出土的筑是件明器(见《乐器科技简讯》1975年三期)所谓明器,只是模型而已。死者生前喜爱筑,他人为了寄托哀思,摹仿实物的大概形状制成,以陪葬入土。因此,它的制作材料及尺寸只能参考,决不能以此为依据而定论。

  三、《中国音乐》一文(译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发表于《音乐研究》1987年二期,说:“筝历来只用于个人及群众性娱乐,不用于典礼仪式。”又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以后,筝成为宫廷乐队”云云。其实筝在隋前早在秦时筝已进入宫廷。以后秦始皇为了要把礼乐搞得隆重些,嫌本国乐器简陋粗俗,遂下令“退弹筝而取昭虞”(见李斯《谏逐客书》)汉乐府用筝就有了明确记载,释智匠《古今乐录》说:魏晋乐府有平、清、瑟、楚四调,皆有筝参与合乐。郭茂倩《乐府诗集》记载更为详细。

  四、浙派筝曲《将军令》一直传说早在二十年代已用双手抓筝。这实在是个误会。《将军令》纯属一首合奏曲。筝在其中参与合乐,在结尾时,由弹筝者用左手在柱左侧提弦,发出无音阶的×××|×——|之节奏,称之为“鼓声”。如“击鼓”两通或三通,则令乐队反复两次或三次,仅此而已。老艺人邱石柱先生(系笔者教师)在传教武林筝演奏姿势时说:“……筝首摆在右腿膝平之间,左手按住筝腰”云云。可见武林筝不用左手弹奏。所以《将军令》一曲用左手柱外提弦发音以指挥乐队,谈不上双手弹奏,更不是一首独立的筝曲。而今的《将军令》用双手弹奏,那是已故王巽之先生的倡举,时在一九五六年以后。

  五、为了证实筝在唐代已在杭州流传,于是有人以唐代诗人白居易《听杭崔七妓人筝》或《听夜筝有感》作为依据,自五十年代起,相互传抄,直到1986年在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上还在互相不断传播,影响较大。

  经笔者考证,第一首诗正确标题是《听崔七妓人筝》,无“杭”字。该诗作自江州路上。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当时在东宫任赞善大夫,首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旧唐书本传)朝廷深恶他僭越言事,贬为江州司马,于是他意志消沉,在去江州路上,为发泄内心苦衷,便写下了《听崔七妓人筝》云:“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第二首《听夜筝有感》系作自忠州。白居易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便写下了《听夜筝有感》云:“江州去日听夜筝,白发新生不愿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见《白居易集》1979年中华书局铅印版)以上两首皆不能作为杭州筝流传的依据。正确的答案,请参见《中国音乐》1988年四期拙作《武林筝》一文。

  六、晋崔豹《古今注》记载说:“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又说:“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故有人(如《语文学习》55 年三期等)以为《古今注》所记载的赵王,是指战国时的赵王。于是研究筝史的朋友,就用来作为战国时筝也在赵国流传的佐证。这实在是个误会,这个赵王应是汉分封的赵王。《古今注》中指的“家令”系官名,战国时之赵国无此官职。该“家令”官名系秦置,汉因之,为太子官属,主仓谷饮食(见《辞源》)。

  汉朝分封的赵王,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有赵隐王如意、赵幽王友、赵共王恢、赵王遂,皆封于公元前198~154年之间,所以说《古今注》所记载的“罗敷陌上之声”时在西汉,当可信实。

  七、五弦筑身之筝,一变为形如瑟之筝,改革者究竟是谁?历代史家争论不休。现将争论情况扼要地介绍如下:

  这个问题首先是东汉应劭《风俗通》提出来的:“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到了晋朝,傅玄提出了反对意见,在他《筝赋》序中说:“斯乃仁智之器,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云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见《傅鹑觚》);《隋书·音乐志》却肯定地说:“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者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也说:“筝者,蒙恬所造也”;后又遭到《旧唐书·乐志》的反对,说:“筝本秦声,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近代一些出版物,有的持赞同态度,有的持反对态度。这实在是误解了《风俗通》的原意。现将东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篇》卷六,对筝的注释全文抄录如下:“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

  “五弦筑身”之筝,在蒙恬几百年前的客观存在(见《民族民间音乐》88年二期拙作《五弦筝》一文)该筝非蒙恬所首创,此乃事实。但《风俗通》指的是东汉时流传于并、凉两州(即今山西、甘肃一带)还尚未普及形如瑟之筝,非指“五弦筑身”之筝,故以存疑的口吻提出: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这前后两句一问一答,应联系起来解释,这个“造”应理解为“改造”,不应理解为“创造”。如能执此一说,千古疑云,为之一扫!

「还其历史本来面目」相关文章

1. [古筝教程] 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2. [古筝教程] 什么是“历史本来面目”

3. [手风琴教程] 手风琴及其历史

4. [吉他谱] 本来 吉他谱

5. [吉他谱] 本来也可以 吉他谱

6. [吉他谱] 本来 吉他谱

7. [古琴教程] 你了解古琴的发展历史吗?揭秘古琴的发展历史

8. [陶笛教程] 个人谈谈陶笛历史渊源,揭秘陶笛历史起源

9. [乐理知识] BLUES摇滚音乐的历史

10. [乐理知识] 世界爵士历史

本文来源:https://www.yueqiquan.com/a35439.html

「还其历史本来面目」相关内容

「还其历史本来面目」相关专题

其它栏目

也许您还喜欢